快看,“苏超”居然成了全国玩梗大赛的主场!
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。”南京官方的这句“经典语录”,让“苏超”联赛一跃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。而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,球迷们简直不只是看球,完全是在玩梗!常州连败,球迷调侃“州立起来,留给常州的笔画不多了”;南京和南通的对决直接化身“盐水鸭VS状元狼”;徐州和宿迁更是上演了现实版“楚汉争霸”。这场比赛成了文化狂欢,成了网友的“创意竞技场”,更是个体认中华文化的舞台。文化认同、幽默调侃、风俗习惯、地域情感……所有元素汇聚到足球场上,这已经不是比赛的胜负问题,而是中国文化创新的生动呈现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,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”,这显然在“苏超”玩梗的传播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了!

文化梗太狂:玩得欢乐,底子却是认祖归宗
说到“中华文化”,咱这一脉传承上千年,什么叫内核?就是历史记忆、人文风貌、风俗文化的共通。看“苏超”的嘻嘻哈哈表面,其实梗里藏的是大智慧。比如“十三太保”这词儿,来源能追溯到明代的南直隶行政区划,球迷用这词调侃也好,幽默吐槽也罢,背后讲的是江苏十三市的历史渊源和奇妙的“兄弟情义”。常州输球到被喊“吊州→巾州→丨州”,别以为只是个玩笑,这实打实是用汉字笔画做符号化演绎,反映了咱老祖宗的汉字创造智慧。官方还抓住这个点搞起了“为常州补笔画”活动,这叫啥?叫“转危为机”,让网络狂欢变成了一场全民汉字教育课。
这些玩梗的本质是什么?是文化在传递,是传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!一个“盐水鸭和状元狼之争”就生动解释了“和而不同”的中国智慧;而“常州变丨州”的风波则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对汉字的共有情感。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千年不衰,就是因为传承的是韧性,创新的是形式。只要有汉字、有段子、有梗,网友个个都是优秀的传播者。归根到底,这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。
AI加持,玩梗主力要乘风破浪啦!
“苏超”为啥一夜爆红?还得感谢科技的推波助澜。这次全网玩梗热潮,背后少不了生成式AI技术的助攻。抖音上,“苏超”相关话题浏览数直冲70亿,其中70%的内容来自网友的二次创作。从各地名人“画风突变”给家乡球队打call,到地方美食带“人设感”的激烈斗嘴,再到一个个AI生成的短视频,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内容让“苏超”彻底出圈。就拿网友用AI“复活”唐伯虎为例,看他为苏州站台的片段,短视频不仅契合时代潮流,还让历史文化有了独特的新表达,这传播力度,谁看了不说一句“绝绝子”?
咱们的文化创新方向要怎么走,这波热潮给出了答案:传统文化得坐上科技的高速列车,融合出独一无二的IP形象。而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工具,更是助推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。习近平总书记说得明白,文艺创作要激发灵感、丰富内涵,而咱们看到的正是这种科技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。用“苏超”这波热度讲明白了一个大道理:中华文化的强大自信根本在于它能拥抱新观念、善用新工具,永远用不可思议的方式生成新故事。
“人民梗力”压轴登场,有一种热潮叫全民创造
“十三太保”这个称号从网友嘴里冒出来了,江苏省体育局不仅没放炮,还赶紧从了民间智慧,直接把它拉出来当大旗挥。更逗的是“江南四城”连续输球被喊“四大菜子”,官方直接拍板做了“四大菜子”周边文创。还有常州那句“常州I飞冲天”,简直是常州文旅局用“梗”翻盘的励志剧本。这种“我调侃你,你给我接着再玩下去”的机制让人忍不住大赞一句:主办方的求生欲和文化认同能力都满分。
这不光是单纯的幽默反应,而是一套完整的逻辑链条——“玩梗—接梗—造势—转化”。这些来自地道老百姓的文化创意和幽默玩笑,反过来变成了整个“苏超”形象塑造的利器。南京的鸭,常州的恐龙,盐城的麻辣鹅,扬州的瘦西湖,各地IP就是这么一个个被赋予了热度,还帮着文旅转化成了真金白银。这不就是人民群众用“文化力量”上演的大型联动?
谁是文化的主人?始终是你我他。网友敢玩,官方敢接,双方互动的这个过程让我们清楚看到了文化的真正创造力:生长于大地,活跃在群众。马哲说,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,这句话套在文化生产上也一样,最有穿透力的文化总要扎根老百姓日常的点滴,再从创造中汲取活力。球迷玩梗几乎无心插柳,但每一张表情包、每一句接梗,背后都是中华文化深厚根基的体现。文化是要设计的吗?不,是要在众人无形的参与中生长的!
一场跨越绿茵的文化启示

不说别的,不管是玩梗也好,自嘲也罢,“苏超”的背后证明了一个道理:中华文化的未来靠创新,而创新的核心动力就是群众的参与。这种自发的文化创造力,需要引导,更需要拥抱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这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要用每一个具体的实践,把文化融入百姓生活、烙进时代记忆。“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,今天的“苏超”其实就是一场鲜活的“文化人文观察”,它告诉我们,足球的绿茵场远不止是竞技场,更是文化自信的投射。